整体架构,系统实施,推进区域德育工作的新发展

2017年08月16日 来源: 上海普陀

2014年以来,普陀区德育工作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普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在教育优质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强教转型升级战略主导下,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原,优化德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积极创新德育工作载体和机制,打造课内外两翼齐飞、校内外合作并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跨学段联通、跨学科融合、跨领域合作的全程育人模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坚持顶层设计,工作系统规划

1.顶层架构,加强规划布局

《普陀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加强区域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作为第一项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区教育局制定了《普陀区学校德育“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区域德育工作目标,提出七大举措,并明确支撑保障系统,架构了与教育强区相匹配的现代化、全方位的德育格局。

切实做好规划的落实工作。三年来,分别制定了《普陀区校外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科德育“十三五”推进方案》等,确保重点项目落实。加强对综改项目和规划实施的跟踪反馈,通过阶段目标达成度检查、阶段项目交流等方式,开展规划实施的动态调控。

2.顶层引导,完善工作策略

“十三五”期间,普陀区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价值引领、文化植根、课内外融合、协同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价值引领即注重价值导向,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队伍、进评价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植根即不断提升教育的文化品质,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代校园文化的塑造为抓手,发挥文化树魂立根、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功能,让优秀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课内外融通即坚持发挥课内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利用好课外主阵地,建立起课内外两翼齐飞、校内外有效融合与贯通、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全程育人模式。协同发展即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构建以政府推动,学校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学校德育协同发展模式。

3.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内容

《普陀区学校德育“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三自一全”的区域德育目标内容体系,即通过小学、初中、高中的整体培养,促进学生实现信仰自觉、文化自信、道德自律和人格健全的目标。“三自一全”的目标内容既与“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内容体系”的框架中“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的要求相呼应,又紧密把握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体现鲜明的区域特点,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引导学校围绕总体目标要求,开展校本化实践。

二、强化融合贯通,载体系统整合

近年来,普陀立足区域实际,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要求,以“系统化、丰富化和整合性”为要求,不断丰富与拓展德育工作的载体,不断加强重点项目的整体化设计,不断提高各类教育载体的关联性,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有机融合。

(一)建设德性成长课程,课程育人系统化

1.区本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化建设

“十三五”以来,着力开发《现代公民教育读本》、《国学乐歌》、《乐商》和《职业生涯指导》、《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丰富区域德育课程体系。区本课程的补充研发,全面完善了以“三自一全”为目标的区域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以信仰自觉为指向,以《伟人教育》、《红色寻访》、《走近院士》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课程系列;以文化自信为指向,以《农耕文化》、《节庆文化》、《河湾文化》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系列;以道德自律为指向,以《现代公民读本》、《礼仪美育》、《公共安全教育》为内容的基础道德教育课程系列和以健全人格为指向,以《乐商》、《职业生涯指导》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列,形成了区域“德性成长”特色课程体系。

2.学科育人工作长效化建设

(1)搭建平台,推进“学科育人”的常态化实践。继续坚持标准导向,开展以推进“学科育人”为重点的教师专业能力评优活动,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注重常规建设,组织教研员认真研读《学科育人价值》丛书,开展以推进“学科育人”为焦点的学科专题教研活动。促进专业互动,坚持开展以推进“学科育人”为主题的各学科精品课展示活动和教研论坛活动。

(2)优化机制,促进学科德育的长效化建设。一是联合视导机制。组织了教研室、德育室共同参与学校的联合视导,将“学科育人”作为重要的视导内容。二是专管员管理机制。由区教育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学校教导主任组成了区校两级专管员队伍,通过统筹规划、指导培训、搭建平台、评价推进,确保学科育人有效落实。三是专业部门整合机制。科研室将“学科育人”纳入年度科研课题“招标指南”,三年来,设立了30多个课题项目。师干训部门也将“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作为师干训必修课程。已开设市级共享课程5门,区级培训课程20多门。通过专业部门的力量整合,为学校推进学科育人工作提供了更有效的专业支持。

(3)加强试点研究,推进学科德育校本化实践。2015年3月,启动学科育人试点申报工作,21所学校报名参与。两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协同教研室、德育室通过阶段汇报、展示研讨、精品课例汇编等方式,引导试点校对本校优势学科开展研究,围绕学科育人的瓶颈问题进行试点突破,根据学科定位和目标,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和研究项目,尝试探索不同学科的德育策略,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2016年,《德智交融、育人无痕——普陀区学科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一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从区域和学校推进、教研视角和精品课例三个方面,推广学科德育的成熟经验和优秀课例资源。

(二)深化普陀大学堂,实践育人丰富化

1.立足成长需求,丰富学堂内涵

(1)根据核心素养培养需求,丰富学堂内涵。普陀不断丰富大学堂的内容,在“红色学堂” “创新学堂”, “河湾学堂” “田园学堂”和 “公益学堂”基础上,开发了以体育精神和健康审美价值取向培育为重点的“体艺学堂”,以职业生涯教育为重点的“职业学堂”和以财经素养教育为重点的“财智学堂”,形成了更为丰富的、学生实践的社会大课堂。

(2)回应综合改革需求,丰富学堂内涵

将高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公益学堂建设,新建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117家,普陀区高中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在市级层面交流,反响良好。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学生社会实践的个性化资源配置、评价和管理,加强电子学生证运用,建立健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认证、激励等机制,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步探索了学生社会实践、德育课程和教育评价的有机统一。

2.把握时代脉搏,扩展学堂外延

(1)实践空间不断拓展。在建设社会学习大课堂的理念指导下,“普陀大学堂”已经不囿于区域范围,其外围随着普陀区学生社会实践的足迹不断延伸。2013年起,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标,以跨学科综合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形式的博物馆学习成为区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上海市内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得到有效应用,馆校结合的主题实践学习活动不断深化;另外,作为上海市唯一的研学旅行试点区,通过5年实践,形成《普陀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办法》,组织了全区75所中小学,约六万人次的普陀区中小学生参与了研学旅行活动。

(2)虚拟空间得到开发。在普陀德馨网上,为普陀大学堂开辟专栏,积极发挥网络平台的资源共享、互动沟通和交流展示的功能。2015年起,开发了普陀大学堂APP,学生通过手机APP,不仅可以了解“普陀大学堂”各实践基地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完成课程定制、教师选择、活动记录,使网络兼具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功能。目前,还在开发普陀大学堂网络学习课程,拓展网络的学习平台功能,实施学生社会实践的线上、线下有效互动。

(三)主题综合活动统整,文化育人重整合

1.统整校园主题文化活动

2015年起,、对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了统整,积极开展“争做中华未来脊梁”主题教育活动,确立了爱国主义、人文素养、健康安全等主题模块,持续深入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推进“电影阳光行”影视教育系列活动;通过“美丽汉字小达人”、“书香普陀”、“绿色悦读”等活动,推进常态化的学生健康阅读;开展“健康生活·幸福成长”、“安全在心中”主题活动,传播健康知识,推广健康生活理念,提升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结合“学雷奖”、“美德少年”等评选,丰富评价手段,树立学生典型,实施同伴引导。鼓励学校围绕“争做中华未来脊梁”主题,加强现代校园文化探索与实践,形成文明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2.打造品牌综合活动项目

近年来,普陀区把握教育的时代特性和变革方向,通过品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积极创新教育载体,提高文化育人的艺术性、创造性和实效性。2016年,开展了“我的长征我的路”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回首长征路”校园主题文化活动、“重走长征路”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映现长征路”成果展示辐射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形成“探求长征路的攻略图”“重走长征路的寻访图”和“薪火长征路的成长规划图”。2017年伊始,为回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精神,深化“河湾学堂”建设,我区整体设计了“锦绣河湾”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通过“画”说河湾——文化宣传与创作、“话”说河湾——主题探究与交流、“划”说河湾——项目规划与创新的主题板块,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对“河长制”政策及普陀区乡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激发广大学生建设“生态普陀”、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该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提高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和吸引力,更加大了四方面的整合:即加大学科教师的参与力度,加大学校、社会、家庭的合作力度,加大区内外、市内外、国内外的交流广度,加大普陀大学堂、研学旅行和主题教育活动的关联度。项目已被市教委立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项目。我们还利用普陀大学堂APP,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的优秀活动成果评选活动,开发了普陀大学堂APP和普陀德育微信联动功能,利用APP和微信,同步做好宣传工作。

三、倡导全员育人,教师系统培养

1.全员化的系统培训

坚持焦点前移,严把入职培训。2016年,普陀区对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优化调整,保留原有基地校跟岗的班主任带教指导形式,同时对见习教师需完成的“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的八项专题内容确立基本达成标准,并由区德育室组织基于标准的培训和考核评价,使全体教师在入职前确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培养基本的育人能力。

实施专项方案,强化在岗培训。坚持将育德知识和育德能力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必修板块。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育德能力专项培训实施方案》,将师德修养、人文素养、学科育人意识及能力作为在岗教师必修课程,通过区域选修课程、学科教研课程、校本研修课程、德育骨干团队研修课程和网络课程等形式,实现在岗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培训的全覆盖。

建设项目载体,弘扬师德师风。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首位,加强师德教育,将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建立3个区级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实践基地,推进“绿叶讲坛”、“道德讲堂”等师德建设优秀项目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师德建设载体。完善师德规范,健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2.德育骨干队伍的专业化提升

德育骨干团队项目化建设。2016年,正式启动第四轮区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项目,将德育团队与学科团队并列,并开设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干部、德育管理队伍和社会实践5个序列,建成区德育教师工作室1个、德育带头人工作室10个,选拔德育高级指导教师22个,在区内33所学校建立德育学科基地。通过骨干团队的带教指导、跨校服务,区域德育重点项目研究,实现优质资源的辐射共享和德育团队的专业水平提升。

德育骨干队伍分层化建设。首先,树立典型,宣传一批。加大对上海市十佳百优班主任、市区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长三角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获得者、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人物的宣传。其次,搭建平台,提升一批。通过区班主任育德能力竞赛与评优活动、区中小学主题班队会评优活动平台,发现人才,优化后备梯队。同时,通过班主任中心组、区班主任沙龙等,探索骨干班主任的持续培养机制。在2016年长三角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普陀区班主任获得1个综合一等奖、1个综合二等奖。第三,聚焦重点,打造一批。通过筹建区名师工作坊,扶持市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等载体建设,对德育领军人物进行针对性、个性化培养。2015年,普陀区有2个班主任被评为市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的主持人。

四、注重开放协调,资源系统开发

注重开放协调,加强教育资源的系统开发,基本形成区域统筹、教育主导、社会参与、齐心协力促进区德育工作持续优质发展的良好局面。

1.需求导向,优化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1)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2014年起,开通了24小时的馨苑心理咨询热线,在双休日开放面询。截止2017年8月,共接待热线近700人次,个案面询300余人次,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基本咨询服务需求。中心还向全区中小学下发服务需求单,用一单一定制方式,为师生提供团体或个体辅导,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加强与区精卫中心合作,逐步实行专科医生两周一次来中心坐诊,为不愿意或不适合在医院就诊的特殊群体提供特别服务。

(2)加强心理服务质量保障。首先,强化人才保障。2014年聘请市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领衔区心理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带教区骨干教师。2015年起,先后派出三批次近30多位心理骨干教师,利用暑期,赴市精神卫生中心跟岗,体验医学背景下的心理治疗视角和技巧,提高专业技能。其次,以市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项目建设为抓手,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截止2016年,73所中小学全部获评“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另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监测。建立重症学生档案库,对重症学生开展长程跟踪、检测和服务指导。与华师大设备中心、认知与心理学院合作,开展全区学生心理特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为区域教育提供政策依据。最后,以科研提升服务质量。2014年,《区域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获得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并于2015年6月顺利结项。基于危机预警理念编写的《开学家长指导手册》被2次推送在上海中小学心理微信公众号上,备受好评。2016年9月,中心组织设计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指南》,提高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及应对能力。

2.家校互动,建设区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1)促进家校深度合作。首先,以规范化建设为基础,加强家校合作的力度。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认真做好家长学校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2017年,出台了《普陀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合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家校合作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健全和完善家长、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和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其次,以开放化为要求,提高家校合作的效度。推行学校办学和学生管理等重要信息的年度公示制度、学校面向社区和家长的开放制度,推进家校互动创新机制建设,增进学校与家长、社区等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区内华师大四附中、金沙江路小学、中北一小等3所学校成为市基础教育阶段家校互动创新实践项目学校,新杨中学《社区听证会的实践与探索》、晋元附校《学校内涵发展进程中家长督学制的实践探索》、中北一小《家校合作构建学生成长“网档” 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发展》被收录入《家校合作N例:区域经验和学校智慧》》一书。最后,以课程化建设为保障,提高家长教育指导者的专业能力。将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纳入干部和教师培训课程,通过“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家校合作互动的创新实践”、“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及指导策略”、“家校沟通的艺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干部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开发的《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市教师培训共享课程,将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成果向全市辐射。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区域统筹。2016年,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全面统筹区域家庭教育工作。中心开发了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菜单、研发家庭教育活动手册、帮助学校开发家庭教育指导校本课程,使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呈现更生动化的格局;中心还以市家庭教育示范校评审为契机,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水平。2017年暑期,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区教育党工委宣传科合作推进了“一师一居委”项目,在全区255个居委会设立家庭教育的咨询服务点,实施“双进”工程,即“24小时馨苑热线进居委,知心教师进居委”,让学生和家长在家门口得到便利的咨询服务,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点对点覆盖。

3.协同合作,建设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服务体系

(1)市、区、校联动合作。积极与市德育综合改革、创新实践项目对接,实现市、区、校的联动合作。近年来,承担了市教委德育处、市校外联委托的区域研学旅行试点项目、市郊区小学优秀班主任研修班、中小学生涯辅导项目,连续三年,以区域为主体,成功申报市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培育项目。2017年上半年,争创成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还承接了《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工作量要求及绩效考核研究》决策咨询项目和2018年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项目。将承接的各类市级项目,都作为破解区域和学校德育难点,夯实重点的重要抓手,建立项目组、设置基地学校群、组建专家、研究人员和一线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合作团队,及时总结项目经验,加强区域推广,实现市、区、校的项目联动。

(2)跨领域深度合作。首先,社会主动参与,营造校内外共同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局面。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提案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专家与区教育局围绕“探索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有效途径”议题开展对口协商,整合利用课程和社会两个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牵动社会和学校两股力量,为学生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场所、安全的活动环境、适宜的教育内容。其次,加强各委办局合作,全面盘活学生校外教育资源。近年来,在区文明办、区文化局、区科委、区科协等相关委办局,各街道镇,各场馆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在教育系统外建立了150多所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其中重点项目基地40所,为普陀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场所。第三,进一步以项目为载体,扎实推进体教、医教、科教、文教、社教结合力度。如制定文教结合年度重点工作,开展艺术教育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项目、“非遗进校园”项目‘’与卫计委合作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项目”,与体育局合作开展校园场地开放、校园体育项目联盟、校园足球精英培育等项目,与市科艺中心合作开展合唱联盟学校和戏剧联盟学校创建项目、古诗词艺术展演项目等。另外,还密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更丰富的资源补充。如与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合作非遗灯彩项目,与上海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开发陶艺课程,与西可公司合作开发普陀大学堂APP项目、与财智少年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财智”课程、与北京易连忆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学生艺术素养测评平台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服务。

结构化的联盟合作。“十三五”期间,普陀区按照“一环一园十街镇”教育发展空间布局要求,积极推动各具特色的“街镇教育联合体”整体发展。建立“联合体”内多校协同、教育资源整合、优势经验辐射、课程资源共享、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场地设施共用等机制。区域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和公共安全教育课程正以镇联盟试点的范式稳步推进,“一师一居委”志愿者服务项目也依托街镇联盟进行选拔、动员和评价管理,街镇教育联盟成为德育特色项目培育和学校社区融合的重要力量。

五、着力改革创新,政策系统支撑

1.组织运行机制优化

建立“上下联动”的组织运行网络。依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工作小组,向上联通市教委、区政府、区文明办,横向联系区卫计委、区妇联、区教育局、团区委、区青保办、各街道镇,向下联接区内各中小学校、各社区学校及相关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与业务指导部门互联互通,上下协同,为未成年健康成长服务。

实现“内外贯通”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了区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区校外联、区德育工作协调会制度,整合教育系统内部资源、教育系统校外教育机构和相关社会组织,构建了多方协作促进的工作格局。同时,邀请社会专业机构人员,对校长和德育干部开展项目培训,贯通了体制内教育事业单位与体制外如社会专业机构、社工组织关系,形成了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2.评估考核促进

建立德育工作专项考核制度。2014年起,形成了德育工作年度考核方案,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估。同时,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考核权重,如自2015年起,我们将市心理达标校创建项目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关键指标,确保了德育重点项目的落实。另外,将学校德育工作纳入综合评估,将其作为区素质教育先进校、学校发展性督导和年终调研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指标导向作用,引导学校不断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持续开展一校一品项目评审,至2016年,已有35所学校的德育品牌项目通过了区评审,以评审促进学校德育个性化、生动化发展。

三年来,普陀区德育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建有2个市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1个市德育教导跟岗培训基地,2个市少先队辅导员带头人工作室。2017年,2位教师获评德育特级教师,普陀区德育队伍的领军队伍基本形成。在持续多年一校一品项目推动下,学校德育特色化发展成效显著,首届市校外实践课程优秀成果评比共有一等奖20个、普陀区获得3个。曹杨二中建成了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研究所,学校还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曹杨中学在环境素养项目支撑下,成为上海市第一所特色普通高中。区域德育工作经验在各级层面开展交流辐射,2014年10月18日-20日,以《传承,为了美丽梦想》为主题,承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第24次全国年会。2015年,“普陀大学堂”荣获了市委宣传部颁发的《上海市人民群众喜爱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项目》,项目成果在2017年教育部门户网站宣传报道。2014年以来,普陀区三次荣获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工作优秀组织奖。

下阶段,我们将认真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切实贯彻落实《上海市学校德育“十三五”规划》和《普陀区学校德育“十三五”规划》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核心理念,聚焦基于标准、基于需求、基于未来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探索建立分学段的实施要求,加大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研究与实践,优化跨学段整体育人结构;深化主题学习、项目学习,创新跨学科综合育人,促进德、智、体、美诸育融合发展;促进家、校、社的深度合作与有机互动,形成育人合力;加大德育瓶颈问题的突破力度,聚焦学科德育实施,德育评价改革等难点,通过问题解决、课题驱动、项目引领等方式,开展改革攻坚实践。通过全员参与、全社会投入,进一步促进德育一体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注:本文为2014-2016学年普陀区学校德育工作自查报告,部分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