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

2016年11月10日 来源: 上海普陀

为全面推进普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建设,有效破解制约区域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瓶颈问题,释放教育改革的“红利”,充分发挥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根据上海市教委有关区县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精神,结合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建设和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现提出普陀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一、背景与意义

(一)“一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全面开启了我国新一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征程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发展新阶段。为推进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创新,探索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思路与举措,2014年以来,上海和北大、清华“一市两校”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先行探索,我国新一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正处在教育标准从单一走向多元、教育功能从选拔走向选择、资源配置机制从集中走向自由、组织运行从他组织状态走向自组织状态的转型时期。为适应新常态,谋划新思路,寻找新动力,实现新发展,上海市按照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结合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要求,瞄准世界级城市的教育建设标准,针对教育转型发展深层次瓶颈问题,提出了逐步构建育人制度、管办评制度、开放联动制度三大制度体系的改革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以区县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实质性启动了上海教育综合改革。

(二)“商贸”、“科技”双轮驱动下的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建设为区域教育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普陀区历史上是传统工业区,同时又是上海中心城区的主要人口导入区。近年来,普陀区紧紧围绕建设上海新兴商贸科技区的发展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主动适应依法治国的新要求,主动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新趋势,主动适应群众的新期望,坚持用改革统领全局,坚持同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目前,以桃浦地区转型示范为引领的“一河五区”建设形成新格局,开放型区域经济新体制构建取得新突破,旧改等民生保障、城区建管、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等取得新进步。普陀城区功能的转型提升,为起着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的普陀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即努力办好普陀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普陀打造成为全市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和更有力的支持。

(三)普陀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将成为进一步推进普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建设的新引擎

在推进普陀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的过程中,我区坚持“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品质”的核心理念,持续实施优质教育“圈链点”战略,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社会多元主体联动发展、学校内涵发展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亮点与特色。诚然,处在转型升级重要阶段的普陀教育依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供给结构与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桃浦等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全区具有品牌号召力的高端优质教育资源偏少。二是理念冲突、利益冲突对区域教育转型向纵深推进的制约日益加剧,部分干部教师的危机意识和改革意识还不强烈,学校办学行为方式比较粗放,优化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环境任重道远。三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与区域教育规模扩张、与地区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强区建设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区在各学段、各学科在全市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名师、名校长数量还相对有限。

面对教育综合改革与转型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普陀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普陀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谋划新思路、寻找新动力,必须着力将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由原来注重解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升到在均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教育优质多样发展的问题上来,在调结构、强技术、重文化过程中,主动化挑战为机遇、变机遇为优势,全力“补短板”、“育特色”,不断将区域教育改革与转型发展引向深入。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普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在教育优质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强教转型升级战略主导下,着力调结构、强技术、重文化,不断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圈”、激活内外联动发展“链”、高度聚焦建设优质教育“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开放多元、公平高效、特色鲜明的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制度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普陀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提供支撑与服务,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增强教育综合改革的自觉性、紧迫性、坚定性,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提振教育发展信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藩篱与体制机制瓶颈,把解放思想的成果切实体现到推进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上来,努力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2.立足普陀实际,服务发展大局。按照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把握教育转型发展新趋势,在全市改革发展大局中科学谋划普陀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全区“一盘棋”,主动承担改革攻坚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区情的教育发展新模式,在推动普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更好地服务于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

3.加强顶层设计,激发基层活力。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战略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以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国际视野强化顶层设计,增强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化学校主体地位,鼓励自主探索试验,注重实践经验积累与推广。

4.整体推进落实,重点突破攻坚。聚焦深层次的制度瓶颈,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以全局与局部相配套、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渐进与突破相促进为要求,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衔接与配套。统筹兼顾,在整体把握改革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找准着力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5.大胆探索实践,稳妥有序推进。把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充分激发各方面的改革活力,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持底线思维,控制改革风险,深入调查研究,注重策略和方法,把改革探索积累的成功经验总结好、运用好,让教育综合改革红利最大限度地释放。

(三)改革目标

依据上海和普陀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以及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确定的改革目标,普陀“三化一强”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教育优质化为主体、以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为两翼、以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育治理体系完善为保障的、体现普陀特色、结构合理、开放多元、公平高效的现代化区域优质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普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建设实现新发展、新跨越,为上海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创建世界一流教育作出贡献。

主要表现为:

——创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育人模式。坚持“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核心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推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为一体的跨学段联通、跨学科融合的区域德育一体化建设,深化课程、课堂和评价改革,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基本形成基于标准、基于需求、基于未来的区域和学校两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人制度工作体系。

——探索各级各类教育特色发展机制。聚焦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优质发展、特色发展,打造“一圈一区十环”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网,基本形成以幼儿园健康教育、小学初中新优质教育、高中选择教育、特教融合教育、职校实训教育、社区多元教育为区域各学段特色和各学校自主发展的“1 X”推进模式,教育公共服务受益人群覆盖面不断扩大,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纵横衔接、协同发展。

——培育开放型教育联动融合发展机制。以加强资源共享、促进融合互补为导向,建立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遴选、开发、共享机制,为学生、市民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与经历体验。健全区域人、财、物管理平台及学生、教师、学校服务平台运作机制,优化学习环境,推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线,架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理解、融合、主导“四位一体”的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促进内涵发展和教育公平、推动区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开放联动制度体系。

——优化区域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模式。聚焦教师核心能力和校长核心领导力,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促进校长、教师的专业自觉,基本形成一支在全国、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和学科骨干团队、德育骨干团队、创新素养培育骨干团队、信息技术应用骨干团队、学校管理团队“2 5”高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新模式。

——健全区域多元主体的教育治理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区政府各委办局、街道镇合力推进教育发展的协调共商机制和区人大、区政协、区人民教育督察员、督学“四位一体”督政模式,促进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创新多元办学体制,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发展规划落实,实现教育价值增值。创新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建立政府综合评价、学校自评、主体互评、社会参评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4 1”评价模式。基本形成各类教育主体各司其责、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的“管办评”制度体系。

三、主要任务

坚持战略、需求和问题导向,立足区情教情,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建设上海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要求,聚焦区域教育优质化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两大核心要素改革”为抓手,着力推进育人模式、开放联动融合机制、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治理结构“四大重点改革”,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建设结构合理、开放多元、公平高效、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区域优质教育发展体系奠定基础。

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

(一)着眼立德树人,以育人模式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教育质量提升

顺应教育综合改革要求,坚持“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核心理念,聚焦基于标准、基于需求、基于未来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德、智、体、美诸育融合发展,深化课程、课堂和评价改革,不断优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育人模式。

1.着力培育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

立足学生学习与生活品质提升,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中小学德育、体育、艺术和健康教育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跨学段联通、跨学科融合的区域德育一体化体系,健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机制,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

(1)构建区域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

——推动区域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结合区域教育特色和资源优势,以“为人、为学、为事”为重点,着力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与能力要求,贯彻落实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促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深入开发“普陀魂—普陀韵—普陀情”、“普陀五大学堂”等区本学科德育特色课程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手册,健全推动区域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相关制度保障。研究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综合性设计方案。加强区本德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评估与指导,实现区、校德育课程的衔接融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过程融入。

——推进学科德育深入实施。以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贯通、立足课堂为核心,贯彻落实市有关各学科各学段德育教学指导意见,编制区域实施各学段、各学科教学具体实施指导意见。深入研究和实践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机制,探索形成推进学科德育实施的有效教学经验和做法,提升学科德育有效性,促进德育渗透融合,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能力。

——构建校内外合力育人共同体。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完善区域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校外教育场馆设置“教育部”、“教育专员”制度。加强统筹协调,促进馆校、社校、家校、校际之间联动,推进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研学旅行、职业体验等过程记录、成果鉴定长效机制。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系统地规划校外教育资源布局,探索构建学段纵向衔接、家庭学校社会横向贯通、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校外活动体系。

——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推进区青少年中心、区学生社会实践中心、区劳技中心、区城市少年宫运行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其对区域内中小学科技、艺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统筹协调作用。深化科教结合,推进“东西南北中”五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强创新课程开发,建立区域优质创新课程体系。改进中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试点科学学科教师专用教室上课制,加强科学实验教学。推进以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艺术特长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主的四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优化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取知识、创新实践、增长才干的成长机制与发展环境。

(2)推进区域体育教学改革

系统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推进“龙舟点”、“球类链”、“游泳面”建设,帮助中小学生培养体育兴趣,掌握2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健身习惯。深化体教结合,以市级体育传统项目校为龙头,以校园足球联盟为突破口,推进校园篮球、排球及其他项目的运动队联盟,畅通人才培养通道,构建以普及为主体、金字塔型的大中小学一条龙式的学校课余训练体系。以更高标准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探索学区内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共建机制,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空间。

(3)推进区域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中小学校艺术类课程改革,构筑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美育课程体系,促进音乐、美术学科与艺术教育互融共通,提高教师“以美育人”能力。推进艺术素养评价机制改革,整合区域特色优质文化资源,实施面向人人的艺术普及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具备1项艺术爱好,掌握1项艺术技能。深化文教结合,创新学生艺术团队运行模式,推进区、校两级高水平学生艺术团队建设。建立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合作衔接机制,拓展艺术教育途径,推动高水平艺术后备人才培养。

(4)推进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在市教委的指导下,总结、梳理和创新区域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按照有课时、有师资、有教材和教具、有教案、有考核评价的要求,研究制定区域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区推广,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健康意识,提升学生健康管理能力。深化医教结合,加强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在有效落实素质教育中更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求

贯彻落实上海市中等和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完善区域学前、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机制,深化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改革,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利用,为素质教育有效实施营造良好条件与氛围。

(1)落实和推动招生入学与考试改革

健全区域学前、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机制,探索实施义务教育招生网上报名办法。加强区域民办学校招生的引导和规范管理。完善和推进实施区域随迁子女来沪就读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办法,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制定本区落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实施细则,确保区域内高中学生学业考试有序开展。制定区域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实施细则,促进普职、中高职衔接贯通。

(2)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

按照市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区实际,调整和完善中小学课程结构,建设关注学生差异与多元成长、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区域核心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加强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阶段零起点教学。推进作业设计与实施状况分析数据库建设,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指导和监测。强化教育教学综合技术,拓展多种学习方式,深入推进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健全教育科研成果信息收集和评估机制,推动区域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深化。

(3)深化“绿色指标”评价改革

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办学行为,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绿色指标”区本化、校本化实施,健全以“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逐步完善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结合本区实际,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和考试机制,发挥考试对教学改进和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正向作用,推动实现“减负增效”。

(4)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与应用

制定本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字化档案建设实施细则,逐步开展基于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的写实记录,引导学校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和管理,逐步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本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中的应用。制定本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字化档案建设实施细则,加强区域中职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推进中职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高职贯通中的应用。

(二)着眼学段特点与学校特色,以开放、联动、融合机制创新推动区域教育特色发展

围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立足区情教情,加强区域各类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研究探索区域各学段特色发展和各学校自主发展的“1 X”推进模式,打造“一圈一区十环”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网,促进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纵横衔接、协同发展。

1.全面促进区域基础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

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为切入点,着力调结构、强技术、重文化,在区域基础教育各学段特色培育中,引导和促进各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

(1)以健康教育为特色加强区域学前教育教养体系建设

——保障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适应人口新政策和区域人口结构变化,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整合力量、挖掘潜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幼儿园,多种途径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入园需求。

——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加强市一级园、示范园创建,促进区域办园水平全面提升。创新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养模式,健全区域性“健康教育”课程架构与推进策略,指导各幼儿园结合园情有效实施。完善游戏、生活、运动、学习四大板块有效结合的幼儿园保教活动体系。加强“健康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与评估。提升保育员、营养员和保健教师的专业素质。深化家园合作,规范幼小衔接。

——建立规范化的早教服务体系。加强0-3岁婴幼儿发展及科学育儿区本课程体系建设。健全部门协同运作的早教联动机制。推进区域早教服务网络建设。推进标准化早教服务。完善医教结合早教模式。加强婴幼儿保健与早教管理。开展优质、普惠的早教指导服务。促进早教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

(2)以新优质教育为特色提升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化水平

——推进区域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片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学区或集团内多校协同、资源整合、管理经验辐射、课程资源共享、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场地设施共用等共享机制。完善“承办校”、“附校”合作机制,加强“环华师大优质教育资源圈”、“曹杨二中教育园区”和10个街道镇教育联合体建设,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模式。以深化学段衔接机制为抓手,加强区域内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推进本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嘉定、青浦等郊区辐射。

——推进区域“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计划。依托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的技术支持,发挥区内现有新优质学校引领作用,制定区域“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计划,建立“新优质学校”项目集群式发展的推广机制,逐步扩大新优质学校发展规模,促进学校走出发展瓶颈,促进薄弱学校走向优质,促进优质学校再创辉煌。

——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管理机制。在市教委的指导下,以深化融合教育为主线,整体设计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目标、实施路径与方法,完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医教协同保障、随班就读等机制。加强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特教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对口合作,建立多学科结合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指导医生队伍。开展残疾儿童入学评估和过程性医学鉴定与教育评估。

——实施专门学校内涵提升计划。结合区域工读教育定位,从经费配备、教师评价等方面探索专门学校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专门学校职业教育拓展、校外预控工作等新机制,完善专门学校办学模式。加强行为不良学生教育转化规律研究,提升专门学校问题学生研究能力和水平。

(3)以选择教育为特色促进区域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

——构建自主选择、分层学习的课程体系。根据高考改革要求,改革区域教研方式,加强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推进相关学科建设。加强区域高中课程实施的方案研究与调整,推进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增强课程的开放性、选择性。加强各学科课程标准分层学习内容和要求的指导,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

——实施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管理。引导学校在课程方案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框架下,自主设计和实施校本化课程。改革高中教学组织形式,实施走班化教学、个性化学程。完善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机制和运作模式。加强学分制管理。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高中专职辅导员与全员导师制相结合的高中学生成长服务机制,加强学生学涯和生涯辅导。

——推进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以课堂教学中的高阶思维活动为抓手,区域化整体推进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加强创新实验室和配套课程建设,建立创新素养培育跨校选修和学生共育的联盟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加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特色高中建设。继续推进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重点加强特色高中创建工作,支持高中学校根据普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需求,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与高中选择教育需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2.推动以实训教学为特色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坚持以提高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创新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共建职业教育机制,健全区内职校联合、普职融合、中高职贯通的现代化职前职后教育与培训体系。

(1)建立和完善区域职业教育结构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内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建设2-3个市级精品专业,完善开放式实训中心建设。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推进以职业体验和创新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开发和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健全区职业教育联盟联动合作机制,推进不同社会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创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区内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强化技能训练。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索教学与实践融合、课堂与工厂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探索和创新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拓宽合作途径,促进区内中职校与高职院校的接轨。完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质量监控,完善基于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3)营造跨部门联动和校企深度融合的制度环境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加强政策引领、资源统筹和平台搭建。鼓励行业组织、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构建产学合作平台。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增加政府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费扶持。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的社会风尚。

3.完善以开放多元教育为特色的区域终身教育体系

以完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为着力点,整合各类学习资源,健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机制,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开放、多样化的教育,为普陀区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1)实施社区教育机构能力提升计划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推进社区公共教育机构实体化、场所标准化和队伍专业化建设,形成全覆盖的社区公共教育办学网络。推进终身教育体系专业技术支持中心建设,切实发挥区业余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普陀分校、社区学院和老年大学的专业优势,强化其在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政策研究、区域课程开发、师资队伍研训、教育质量保障、信息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培育等方面的功能。

(2)完善开放普惠的终身学习体系

探索建立符合区情的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制度,研究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评估构架,设计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案,研发信息化监测工具、监测方法和评估工具,健全基于过程的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促进区域终身学习质量提升。加强开放多元的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开发面向不同人群的学习项目,建立开放式学习圈。健全公共交流和展示平台,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

(3)推进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各界主动参与、民间组织自主自治的终身教育社会化推进机制。建立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终身教育的体制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兴办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探索建立既能促进规范管理,又能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终身教育公益事业的体制和机制。探索建立教育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学习成果评价标准,试点开展教育培训机构第三方质量评价,实现区域教育培训机构及质量评估的标准化和社会化。

(三)着眼效率提升与公平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发展

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以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提升效率为重点,加强教育信息环境优化和数字化资源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满足师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为区域教育优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整合数据,提高教育决策与管理水平

(1)推进基于信息化的区域教育管理平台建设

推进区域教育人、财、物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加快推进区、校二级管理业务信息化,探索形成业务主导、技术支撑、管理规范的信息化工作推进机制,实现教育决策与管理科学、高效。

(2)推进区域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平台建设

借助“普陀智慧教育云”网络优势,加强学生、教师、学校服务平台建设,支撑教师在线开展教育教学、专业发展,支撑家校互动、质量监控,支撑学生在线学习等活动。推进区域学生社会实践“一卡通”信息平台和校外实践活动档案信息库建设。探索构建区内馆校对学生校外实践活动表现的双向评价体系。

(3)推进区域学生健康“一生一档”系统建设

推进0-3岁婴幼儿行为干预四位一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按照学生健康“一生一档”系统建设要求,逐步为区域内中、小、幼三个阶段的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促进互联互通,实现对学生的终身健康管理和干预。

(4)基于上海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推进区内学分互认

依托上海微校等平台,推进区域学分互认转换的标准和机制建设,打通学历、非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转换通道,实现区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

2.优化技术,改变课堂教与学的行为

(1)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

实施“普陀智慧教育云”项目,建立基于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的基础型数据中心。加强校园无线网络建设,推进有线无线统一认证,优化支撑教学与管理深度变革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2)探索推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变革

建设“数字导学”网络课程平台,探索构建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依托智慧教室、普陀区教育视频播客、网络教研等平台,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学习分析试验,发挥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均衡化、减负增效、个性化学习等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3.集聚资源,服务师生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发展

(1)集聚优质教与学的数字化资源

完成市下达的有关中小学教材及其拓展型读本的数字化建设任务,同步丰富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微视频资源库,促进教师在线备课和信息化教学的方便、快捷、高效。组织开展“晒课”活动,推进区域“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课程资源库建设,发挥名师授课的示范辐射作用。

(2)加强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推送

构建市场主导、多元共建、开放平等、共建共享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探索实施资源建设的多元评价机制、政府补贴办法和服务结算模式。加强精品课例、J课堂微视频、名校网络课堂等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推送。

(3)建立区域终身学习资源配送体系

推进区终身教育手机报建设,试点建立相对独立、完整,可自行运作的终身教育资源配送模式,逐步形成区内线上线下一体、满足个性化需求、符合市场运作规律、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资源配送体系。

4.提升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1)实施“信息化教学力提升计划”

结合区情,以基础教育教师为主体,逐步对全区中小幼教师开展以实用技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网络研修平台,加强在线培训,组织各学段各学科高端教师开展区域学科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建设,推动区内教研员和名师基地等利用网络研修平台开展研修活动。

(2)加强“易班”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

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动“易班”向中职、中小学、校友群体延伸,促进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汇聚“易班”,打造成集思想引导、教育教学、文化生活为一体的示范性网络互动社区,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四)着眼国际一流标准,以教育国际化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聚焦教育的开放性和多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交流、理解、融合、主导“四位一体”的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增强师生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理解、合作能力,促进区域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全面提升。

1.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区建设

充分利用上海“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契机,立足普陀区情,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创新模式,有序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中有条件、有基础的学校和单位加强中外师生交流互动、中外课程融合创新、中外合作培训等方面的探索,形成结构布局合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

2.实施“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水平计划”

(1)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对接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前沿,在市教委的指导下,选择区内各学段部分学校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与教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加强校际连线建设,开设虚拟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推进国际交流。开发和推进区域层面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项目,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内涵提升,为培育有中国心的全球公民奠基。

(2)适度引进和借鉴境外课程

加强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引进,在区内部分普通高中开展选用STEM课程等境外课程的试点,探索利用境外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有效机制。借鉴先进课程和教学方法,促进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满足并丰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课程传播,推动区内优质课程输出。支持有条件的区内优质公办学校与境外学校的学制衔接、学分互认、课程融合。

(3)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在市教委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基础教育学业质量国际测评标准的制定,在区内有选择地组织参与国际公认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测评,为推进本区教育改革提供国际观察视角和参考借鉴。探索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专业标准,提升西烹等专业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继续推进与英国萨里郡合作举办的中英校长论坛,加强与英驻沪领馆的教育合作项目。继续深化沪港、沪台教育文化交流与师资培训合作。

3.着力提升涉外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

(1)加强区域教育外事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系统谋划、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学校自律”的区域教育国际化管理模式。规范教育外事程序,加强教育外事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服务水平,确保外事安全,为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区内外国学生招收和管理,推进非通用语种教学

加强桃浦科技智慧城优质国际教育品牌资源的引进,推进“环华师大优质教育资源圈”国际幼儿园项目建设。加强区内现有招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涉外教育行为。选择具备条件的区内中小学开设专门招收外籍人员子女的国际部试点。在区内部分中小学拓展型课程中开展非通用语种教学试点,鼓励更多的中小学校开设由外籍教师执教的课程。

(3)落实推进“构建完善国际教育服务体系”工作

依托“上海国际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上海国际教育认证服务中心”等机构,组织区内学校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与服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吸引更多国际教育组织落户普陀。加强与落户我区的“上海国际学生服务中心”的合作,不断提升区域国际教育服务水平。

(五)着眼校长与教师专业自觉,以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发展

以提升教师核心能力和校长核心领导力为重点,创新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发展机制,着力打造一支对先进教育理念、科学技术与方法易接受、善传导;易衔接、善融合;易塑造、善创新的“2 5”高端教育人才队伍,促进区域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1.加强师资队伍配备与结构优化

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严格落实中小学机构编制和教师配置标准,促进区域教师资源配备不断优化。创新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用人机制,促进教师区域内有序流动。尝试走教制度,实现街镇联合体内教师跨校任教。健全职业教育从行业企业引进或聘请师资的机制,完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企业挂职制度。按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求,抓好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的宣传与培训,总结和推广区内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聘试点经验。

2.实施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计划

(1)落实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双证制”

结合区情,健全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推行新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和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双证”注册制度。建立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的教育硕士培养机制。

(2)构建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创新教师培训课程结构及内容,丰富区域教师教育精品课程,满足教师个性化培训需求。立足课程、课题、课堂,健全教师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和专业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教师把学习探究作为工作方式、把直面挑战作为工作职责、把善于反思作为工作习惯,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核心能力。

(3)加强教育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团队建设

实施区域教育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对接市“双名”工程,制定普陀区教育系统名校长工程和名教师工程实施意见,着力加强名师、名校长培养。实施“特级教师行动计划”,建设特级教师后备资源库。对接国际学科教学前沿,健全和完善骨干教师梯队结构,加强区、校优秀学科教研团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建设,营造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发挥学科高地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服务。

(4)打造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建立一批基于企业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建立健全职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职教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建设,健全区域职业教育骨干教师梯队。

(5)加强校长队伍和学校管理团队建设

以提升校长核心领导力为重点,创新干部队伍培养模式,推进“三五干部培养工程”,实施导航制评估、工作坊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历进阶培训、网络共同体等“五大培养项目”,完善校长职级制。加强学校管理团队建设,健全教育系统干部队伍选拔培养机制,畅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从校长、教师队伍选拔任用渠道。

3.探索建立适应区域基础教育特点的薪酬及社会保障制度

结合区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的薪酬标准,健全内部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推动教育行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有效实施,凸显收入分配激励的导向作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合理增加财政教育经费用于人员的比重,建立健全符合区情的教师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落实推进区内民办学校教师“年金制”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六)着眼管办评有效分离,以教育治理结构创新保障区域教育优质发展

坚持以推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着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促进管办评分离,切实发挥法规、规划、政策、标准、拨款等机制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1.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1)落实教育费附加使用范围和用途的管理办法

坚持把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优先发展、重点发展。落实保障办学基本标准的主体责任,健全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和投入效益持续提高的机制,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认真落实《上海市教育费附加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合理使用范围和管理要求,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区域教育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2)完善民办学校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制度

结合区情,逐步开展向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坚持素质教育导向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购买课程、校本教材、软件平台等服务。探索区内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在师资、管理、课程、科研等方面资源共享,形成相互委托管理和相互购买服务的机制。

(3)优化资源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按照“做强西北部、优化中部、提升南部、完善东部”策略,调整存量资源,使普陀区东西南北中都有一流的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根据不同时期入学高峰变化,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内部结构,加强桃浦、长征、长寿等地区学校建设,增加托幼资源,缓解入园、入学矛盾。加强对控详规划监控,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重点项目和公建配套建设,扩大增量资源,不断满足入园、入学需求。

2.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强化学校依法自主办学

(1)深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办学基础好、有特色的民办学校提升内涵,创建品牌。贯彻落实非营利民办中小学试点实施办法,研究制定给予非营利组织的优惠政策,在区内有条件的民办中小学开展非营利制度试点。

(2)推进区域各级各类学校章程建设

坚持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稳步推进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推行学校章程,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治理结构优化,推动学校依法治校和民主建设。加强学校规划的制定、执行和评估。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适应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开放联动机制。

(3)探索推进“鼓励家庭、社会参与学校管理”

健全和完善家长、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和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推行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管理等重要信息的年度公示制度,引导学校吸纳各方的建议和诉求,增进学校与家长、社区等的相互理解支持。加强教育中介组织管理,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3.加强多元督导评估,促进区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规范与加强区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

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健全和完善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决策、议事、协调的程序和机制,加强区政府职能部门履行教育法规的制度建设。推进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落实督学资格制度,健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机制,推动督学人员和督导工作专业化发展。

(2)推进教育督导与执法有机联动的机制建设

加强学校发展性督导“三位一体”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推进区教育重点工作督查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教育督导与行政执法有机联动的机制,促进教育行政效能提高。开展督学队伍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有机结合的研究,推进学校依法规范办学行为的教育督导与行政执法工作的衔接。

(3)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示、公告制度

结合区情,研究和明确区教育督导机构对区域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监测的职责。研究制定委托专业研究机构、评估机构及其他组织开展教育评估和教育质量监测的制度。探索家长和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等参与教育督导的程序和规程。落实推进区域各类教育督导结果向社会公示、公告的制度。

四、保障措施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结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共存的教育生态环境下,一系列涉及标准、观念、制度、资源、权力、竞争等多种要素的分化、重组和边界界定问题需要我们去剖析与破解。为顺利推进我区“三化一强”战略主导下的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有效化解困扰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主要采取以下保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顶层设计

建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相关委办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区教育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之间形成教育综合改革定期会商通报机制和相关文件会签制度,通过联合调研、共同论证等方式,加强沟通协调,达成改革共识,共商改革决策,合力解决教育综合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按照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改革意识,密切结合普陀实际,加强对标归类,注重衔接融合,以重点项目为引领,规定项目为基础、试点项目为支撑,统筹设计普陀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项目体系。

(二)明确责任分工,分层分类推进

围绕改革任务,对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各项目按职责范围进行责任分工,明确项目推进责任领导、责任部门。按照启动实施、研究探索、评估调整、总结提升的项目推进方式,细化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对“以市为主推进”项目要主动跟进,积极配合;对“市区共同推进”项目要加强沟通,有效衔接;对“市订政策、区县推行”项目,加强研究,主动作为;对“区县为主推进”项目要汇聚资源,大胆探索。遴选一批综合改革试点校和项目试点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先行先试,各有侧重地进行深入探索,对改革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给予表彰奖励与宣传推广,切实做到在项目推进上有责任人,在方法步骤上有“路线图”,在任务落实上有“时间表”。

(三)促进部门联动,加大政策扶持

针对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羁绊,加强部门沟通与协作,共同研究有关政策文件,开展专题调研,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建设、人事制度安排等方面制定扶持性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精神,以街镇教育共同体为载体,充分发挥街道镇在统整和促进本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被占用教育用地与设施的回收力度,以租赁方式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减化审批程序,放宽准入条件,发挥民办学校在扩大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中的作用。研究制定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师资流动管理办法。逐步将有关管理工作或项目建设下放到教育学术社团,发挥区域教育学术社团的作用,推进领军人才、骨干团队建设。对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涉及突破现行体制的,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创新、优化服务,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条件。

(四)强化过程监控,定期考核评估

加强项目的跟踪监测、问责和通报制度建设,将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纳入普陀教育重点工作督查平台,纳入对区政府各相关委办局、街道镇的综合督政体系,促进项目有效实施,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社会的监督权。研究制定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区政府有关部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进展情况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及时总结和推广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评估报告提交区政府审议,并向区人大报告。

(五)注重舆论宣传,凝聚强大合力

大力宣传建设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和基本要求,组织开展改革政策的权威解读,加强对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的宣传和培训指导,及时收集和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营造关心支持教育综合改革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界理解、支持、参与改革,努力形成推进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共同办好普陀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