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需要,就勇往直前!长征这里的社区治理“第二梯队”很“靠谱” ( 2022年07月04日 )      来源: 长征镇

如果需要,我随时听从召唤

退休党员周菊华今年71岁,现任怒二居委会第六支部书记,退休前是利群医院副院长,兼桃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书记。小区实施静态管理后,周菊华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到,向志愿者临时党支部申请参加志愿服务。按照市里规定,年满60周岁党员不用参加志愿服务。70岁高龄的周菊华本可以在家中坐等其他人的服务,但她还是对社区领导说:“如果需要,我随时听从召唤。”

微信图片_20220704093625.png

小区静态管理期间,开展了20多轮全员核酸筛查。起初,区里同意安排兄弟省市医务人员到小区采集核酸,医务人员少、核酸工作采集任务重,经常采集到下午才结束,居民和医务人员都疲惫不堪。志愿者党小组就号召有医务工作经验的志愿者采集核酸。周菊华听到招募核酸采集志愿者的消息后,立马报名,穿上防护服,走上核酸采集点位。

核酸采集工作一次就要连续作战几个小时,对体力要求很高。梅川馨苑每次全员核酸筛查,这位70多岁的银发老人都披挂上阵,在“大白”外套上“小蓝”,一次采集300多份样本。每次采集完核酸,浑身湿透,疲惫不堪。

五月的上海,天气变化无常,气温上下起伏。有次全员核酸筛查,气温突然接近30℃,周菊华采集到200多份样本时,防护面罩里面已经全是汗雾,眼前一片模糊,眯着眼睛也看不清试管。她不得不停下核酸采集工作,在其他志愿者帮助下更换防护面罩,才继续核酸采样。

“只要做的事情有意义,对居民有帮助,自己苦点累点都不怕。”生活中,周菊华也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一直以来,她和老婆婆、上小学的小孙子生活在一起。94岁高龄的婆婆,常年卧床不起,平时需要特护人员帮忙照顾。疫情封控期间,特护人员不能进小区工作,就只能靠周菊华和老伴负责婆婆的日常起居。既要照料卧床的老婆婆,看顾小孙子的学习与饮食,还要做志愿服务,周菊华就每天提前安排好婆婆和小孙子的生活,全心全意投入志愿服务中。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岗位

李英是制药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从4月疫情形势严峻开始,就一直担任核酸检测登记工作。登记虽然没有技术难度,但她仍然一丝不苟,保证全员核酸筛查不遗漏每位居民。在谈到参与志愿工作初心时,她说:“作为一名党员,响应号召到社区报到、参加志愿服务是应该做的。能为大家做点实事,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义不容辞的事。”李英是专业人员,但她总是谦虚地对大家说,作为志愿者,由于防疫知识和能力有限,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学习。

微信图片_20220704093628.png

抗击疫情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同时也需要各个岗位的志愿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在临时党支部的组织带领下,党员志愿者们就是小区一道蓝白色的风景线,在疫情肆虐时,挺身而出,守护社区。李英回忆说,在搬运保供物资时,大家齐心协力,用平板车挨家挨户地发放,板车不够就开私家车来拉,把小区的事当成自家的事。

九州证券公司的杨扬本科学习临床医学专业,听说志愿者党小组招募核酸采集员后,马上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发挥专业特长,为核酸筛查提供服务。“性格、性别、年龄都不一样的我们,拼凑成了一支铁打的志愿者队伍”。在志愿服务中,杨扬感触颇多。“在疫情面前,这些志愿者让我感受到我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是一群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奉献付出的人。在志愿服务的这几个小时中,我们心无杂念,只谈付出,这种至真的精神境界是今天这个社会中难能可贵的财富。”她坦言,这次疫情志愿者服务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没有疫情,我自己很难有机会触碰到这样的状态,感谢这次人生的小波折,让我们大家真实、忘我地存在了一把。”

让杨杨觉得最困难的时刻莫过于对疾病传播的未知与担心,她说,“在疫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无论是面对新冠疾病,还是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我们往往无助无力。”担任采样志愿者后,大部分时间疫情处于稳定状态,但有段时间疫情出现反复。她凭借医学知识判断,自己作为采样人员,还是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害怕因此感染给家人、邻居。那段时间,她既紧张又谨慎,精神高度紧绷,消杀工作也格外仔细。

陈海峰是一位公交车司机,母亲退休后就在所在小区担任志愿者。陈海峰深受母亲鼓舞。3月份公司要求党员到社区报到,陈海峰想到小区生活的老人,疫情期间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每次全员核酸检测,都站在点位台前引导居民有序检测。陈海峰谈起志愿服务所遇到的困难时说:“在小区巡视中,有时要劝回遛狗的居民,既要关心每个居民的需要,又要维护社区秩序,有时矛盾比较突出。在劝说过程中,要让居民清楚地了解防疫工作要求,还要让这么多人一起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事。”

舍小家,为大家

繁忙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梅川馨苑居民总能看到一个中年汉子的身影,他叫侯炜毅。

从全域静态管理开始,党员志愿者临时支部书记侯炜毅始终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全员核酸筛查,他穿上防护服做扫码员;小区出现阳性患者,他和物业一起上门消杀;社区实施常态化巡视,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轮班走遍小区每处角落;镇里分配任务,他立即组织志愿者到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的五号执勤点执勤。

5月5日立夏,25℃。梅川馨苑小区居民迎来一次难得的外出采购机会,家家户户派出最强壮的家庭成员,大包小包地疯狂抢购。在这个时间点他正在执勤,走不开;他爱人正在上班,也离不开。于是,他只好让11岁的儿子跟着楼组长去麦德龙购物。静态管理一个多月了,家家户户都缺吃少用的,纷纷购买生活必需品,而他11岁的儿子给自己购买了喜欢的零食,给爸爸买了啤酒,给妈妈买了水果,儿子回到家中,他和爱人心疼地笑了。

提起侯炜毅,陈海峰满眼赞扬地说:“他是抗疫过程中高效的组织者,带领我们协助居委顺利完成核酸检测、物资分发、小区巡视、居民服务(理发、汽车维护)等等许多项工作”。每一份工作、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榜样,侯炜毅就是社区抗疫战场上最优秀的榜样。

传播正能量,当好示范者

怒江苑居民汪伟服务于一家金融服务公司,从事培训行业,在单位也是一名党务工作者。自小区静态管理后,他主动向社区报到,报名参加了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他与队员们承担小区巡视、楼道消杀、物资配送、医疗机动、孤老配药等各项工作,用使命和担当守护家园。在核酸检测服务工作中,他和队员们不论刮风下雨、时间早晚,随叫随到,全面保障医疗队采样工作顺利完成。

除了参加小区党员志愿者队伍各项服务外,他也拿起了笔头、承担起志愿者队伍的宣传工作,制作了H5版抗疫战记9篇,每周1篇,其中,怒江苑抗疫战记3浏览量达1895人次,转发150余次,向小区居民传播正能量。激昂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淳朴的语言,在扣人心弦的同时,也传达了志愿者们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他希望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记录下一幕幕抗疫的故事,珍藏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60后”博导,当好“宣讲员”

梅川馨苑居民林凌是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有着10年的军旅生涯,经历过98年抗洪救灾,面临过生与死的考验,即便如此,面对本轮疫情,他还是心有余悸:“没想到静态管理时间那么长。”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与怒二居民区党员志愿者一起,克服工作、家庭、身体、心理上的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抗疫任务。

他认为抗疫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的考验,但坚持做好平凡的小事也值得敬佩。他记得在疫情一开始的那段日子,许多党员志愿者都措手不及、心慌意乱。此时此刻,他没有放弃,始终把小区党员志愿者团结在一起,患难与共,同舟共济。他主编《梅川馨苑社区疫情简报》,只要抗疫任务一下达,就立即用文字记录下党员志愿者的行动。有了共同的抗疫目标,小区党员志愿者紧密团结,肩并肩、手拉手,圆满完成抗疫任务,打赢了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抗疫战役。

最美教育者,当好“贴心人”

安居瑶成湾居民强薇是一位教师,回望抗疫的日子,她历历在目。平日里工作,她早出晚归,如果不是本轮疫情,她根本不知道有哪些邻居,甚至连楼道居民都喊不出姓名,但因为疫情,他们相遇、相识、因此结缘。疫情期间,她始终在线上课堂、志愿者岗位、家务琐事中完美切换。虽然忙碌,但是她充满感动,是邻里之间前所未有的守望相助,是素不相识的理解和善意,更是老同志、老党员坚定的信仰和战斗的热情。

让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抗疫尾声阶段,她接到学校通知,由于要复学复课,必须每天两点一线,为此她只能忍痛割爱,暂时退出党员志愿者的工作,她在群里和志愿者微信告别。意外的一幕发生了,一位80多岁的赵奶奶不顾天雨路滑,特意在她最后之首时来看看她、认认她的脸。赵奶奶动情地说:“她真的很高兴,也很放心,小区的这些年轻党员都这么有担当、有作为,祖国的未来一定大有希望!”此情此景,让人动容,让她更深感肩负的重任。

她认为这就应该是一种传承。“当我们走过这段岁月,当人间烟火如常,当夏花绽放灼灼时,可以面对自己的孩子、面对我的学生、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坚定且自豪地说:共产党人是有信仰的。我们曾经尽锐出战、勇敢逆行!如果我们把这股信念的力量、善的力量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那么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城市、我们的国家也一定更加充满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夏日的清风徐徐而来,吹进了千家万户,吹暖了大家的心扉。那段紧张的抗疫生活,已经成为怒二居民难忘的记忆。

自5月下旬起,怒二居民区临时党支部的志愿者们转型为以报到党员为主体的社区治理“第二梯队”队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他们继续做好周末全员筛查、日常核酸检测以及流动疫苗接种车的相关配套服务,并正日益成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有生力量,帮助“三驾马车”察民意、解民情,用行动和智慧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