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曹杨】“后辈们要把好的传统和精神传承下去, 曹杨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2022-12-01 09∶12 来源: 曹杨街道

《繁花七秩》作为曹杨新村建村70周年的特别献礼,共收录了70名学习、工作、生活在曹杨新村的口述人的口述内容,通过宅、道、浜、匠、文、融、魂七个篇章,还原不同年代人们眼中的工人新村。

“美好曹杨”官微特设的【阿拉曹杨】专栏,将带领大家通过一篇篇口述纪实回望历史、立足当下、擘画未来,切实地把“靠谱曹杨人,样样都靠谱”的曹杨精神,践行到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的实际行动中去。

第六篇

【口述人介绍】

唐锦波,先后担任过曹杨一村、二村居委会主任,在曹杨整整工作了17年。退休后,他带着对曹杨的热爱,继续担任一村的党支部书记,为社区的发展建设贡献己力。

【口述实录-唐锦波】

我叫唐锦波,今年72岁了。我4岁的时候就跟着劳模父母住进了曹杨一村。4岁之前,我们一家四口挤在苏州河边上10平方米的亭子间,与邻居用木板隔开,不光吵架能听见,木板间还有缝隙,须用报纸把缝糊上。

1952年,我们举家欢天喜地迁入曹杨一村。一室半的房型,朝南房、朝北房分别为16平方米和8平方米,再不用倒马桶,用上了自来水,一家人幸福得要冒泡。

那时候不叫居委会,叫家属委员会,是由职工家属组成的委员会。大家都有种自豪感,邻里关系都很好,生活也很方便。我们叫红十字医院“小医院”,叫普陀医院“大医院”,叫普陀商场“大商店”。曹杨公园旁有小合作社,看电影也有,文化馆也有,幼儿园、小学、初中也都有。

那时候,住在虹口的亲戚来做客,赖着不肯走。以前,去上海杂技场看演出和参观曹杨新村是外国友人“做一天上海人”的“必选动作”。基本上每周都有“老外”来曹杨一村参观,大伙自发买大闸蟹招待他们。

1998年,居委会找到退休的我,说来居委会帮帮忙,后来在居委会一做就做了十多年,一直到2015年,我说我年纪大了,该退了,让年轻人多锻炼锻炼。

1998年,曹杨二村两万户的房子都改了,五村的两万户也改了,六村也改了,原先一层楼的文化馆变成高楼了,曹杨商场也更新过了。

周边都变了,就曹杨一村一点没变:房子比较老旧,跟周围的房子比起来,生活条件没有太大变化。一二楼间的木楼梯吱呀作响,公用空间内各种电线如蛛网般到处都是,曾经合用的卫生设施经过改装,基本实现了每户独立,但也只容得下一台抽水马桶。曾经多少人无比艳羡的曹杨一村,因为建筑老化、规格不一、人口密度过高,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因为曹杨一村在规划和建筑上有独特价值,是上海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所以不能随意拆建更改,小区高度不能增高,建筑外形不能改变。这为社区更新带来很大的困难。

现在留在曹杨新村中的,除了外来租户,大部分是老一代劳模,他们大多都在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对曹杨有很深的感情,不舍得搬走。也有因经济条件有限,无法迁往硬件条件更好的小区的住户。很多居民都希望曹杨一村能变一变,让第一个工人新村也与时俱进。

后来,曹杨一村开始旧住房成套改造,从动员签约到搬走,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截止2021年年底,曹杨一村优秀历史建筑四个工区共计48个自然幢、167个门牌幢、1500户涉改居民的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施工和居民交房回搬工作,总体圆满收官!

后辈们要把曹杨新村好的传统和精神继续传承下去。硬件变好了,软件也要抓牢。软硬件都要更上一层楼。曹杨的明天一定更美好!